
「觀復貓」不是貓的一個品種,而是對生活在觀復博物館裡那些貓的泛稱。「貓眼」雖小,透過其中卻能看到大世界。
文|任蓉華
編輯|賓絲絲
本文首發於《時代郵刊》第405期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貓在中國的馴養歷史悠久,宋朝時期,貓就已成為尋常人家的寵物了,愛國詩人陸游在其詩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就曾勾勒出一幅窗外暴風驟雨不歇,室內圍氈烤火弄貓的小愜意。
知名收藏家馬未都的《觀復貓:史上無貓不傳奇》這本書以一群亦莊亦諧的「觀復貓」為主角,用輕鬆溫暖的筆觸遊走於古今逸聞趣事,在探索歷代「貓人貓事」的過程中,引領讀者品鑑文物魅力,暢談歷史文化。

《觀復貓:史上無貓不傳奇》,馬未都著
「觀復貓」不是貓的一個品種,而是對生活在觀復博物館裡那些貓的泛稱。馬未都愛貓,特地在博物館建立了貓辦公室,他認為貓作為人類寵物,不僅能幫助我們解決物質問題、精神問題,還能最大限度地鮮活歷史文物的生命。
在書中近百張配圖中,「特親人」的金胖胖、「風度翩翩」的馬都督、「一心稱霸」的小二黑、「文藝范兒」的蘇格格、「只懂隨心」的宋球球……或神氣活現地依偎在清代青玉雕臥馬擺件邊;或掌摁漢代錯金銀鑲嵌銅骰子;或漫步亭台花草悠然自得;或安坐在書桌一隅打起哈欠。
該書對歷史傳奇「貓聞」進行了考證。譬如,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中的狸貓到底是哪一種貓?是中華田園貓,還是常出沒於城市近郊的「豹貓」,甚至猞猁?馬未都將狸貓與新生嬰兒的身長對比,考量時人便宜行事的客觀因素,最終找到了靠譜答案。唐高宗時期,蕭淑妃臨死前放言:「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通過對蕭淑妃生前身後事的逐一探究,給出其對武則天惡語怨咒的來由,也揭露了一場千餘年前的殘酷宮斗。一則則奇聞異事,一樁樁傳說怪談,在馬未都的文字裡娓娓道來,更添妙趣。
隨著唐代以來的史料增多,貓已經從秦漢時的「神獸」、隋朝的「貓鬼」,變身人類的夥伴,成為隨處可見的寵物。貓不僅出現在五花八門的宮廷政治、官場哲學裡,還更多地穿梭於唐人傳奇的字裡行間,存在於文人的想像當中。它們或古靈精怪,或野性不羈,或帶著人之行為性情,勾勒出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國貓史。

書中談到一則唐代宗時期「貓鼠同乳」的奇聞,地方官員認定此為禎祥,將其「籠而獻之」;大臣崔祐甫則上疏《奏貓鼠議》,痛斥其「職既不修」。寫到這裡,馬未都不禁感慨,時至今日愈發難見貓捉老鼠的場景,「觀復貓」也不例外,養尊處優的「貓館長」能捕鼠的寥寥無幾。哪有天生的冤家,更多的是資源匱乏下的弱肉強食與勢不兩立。貓如此,人亦然。
「貓眼」雖小,透過其中卻能看到大世界。這本趣味橫生的圖書,集結了觀復博物館的精髓,這種從「貓」的視角和養貓者情懷入手,把中國文物知識和古今傳奇故事信手拈來,以輕鬆口吻傳達的方式,不僅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喜好,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有一定的意義。
初審|吳咪咪
覆審|李玲
終審|黃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