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蟲洞

你知道嗎?我國早在古代就開始「吸貓」了,最為出名的就是楊貴妃的貓。到了現代,我們對貓的喜愛更是愈演愈烈,不少人的夢想就是養一隻小貓咪。

有些鏟屎官會選擇讓貓咪交配產下後代,但平時粘人乖巧的貓咪們,在交配時卻有個奇怪的舉動:母貓交配後不僅滿地打滾,還轉過頭攻擊公貓,就像變了一隻貓一樣。

...

人類對家貓的馴化

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離不開動物們做出的貢獻。我們將狼馴化成狗,讓其擁有看家護院、偵察破案等本領,狗成為了人類忠誠的夥伴。

家貓的馴化起步要比狗晚,一般認為亞洲家貓的祖先是印度沙漠貓,歐洲家貓的祖先是非洲山貓。

...

考古學家認為,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一王朝時期,就已經開始馴養家貓了。也就是說,人類馴養家貓的歷史至少有5000多年。

人類開始馴養貓咪的目的也很實在,即捕鼠。最早的時候,農村人發現貓咪有捕鼠的本領和習慣,於是對其投餵食物,跟貓建立了「餵食——捕鼠」的關係。

...

古埃及是最早馴養貓的地區,當地人對貓極為推崇,視其為月亮女神巴斯特的化身。為防他國偷貓,國王頒布法令,一旦發現偷貓者將處以死刑。

此外,古埃及還有一系列保護貓的機構,把貓當成聖物一樣看護。後來,有些國王會向友好國家贈送埃及貓,但是到期要歸還,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呢?

...

我國馴化家貓的歷史則要晚一些,古人將貓稱為「狸」「狸奴」。我國是農業大國,穀物就是百姓的命根子,所以人們養貓的普遍出發點也是捕鼠。

古人認為貓有靈性,不僅能捕鼠,還可以辟邪招財,護佑主人平安。當然,他們對貓咪也是十分喜愛的,還給不同花色的貓咪分類取名。

...

日本的貓是從我國引進的,該國存在許多關於貓的神話傳說。公元十世紀,日本圓融天皇從我國購入第一對白貓。

當白貓生下後代,天皇當即宣布,貓崽跟皇親國戚享受同等待遇,並且頒布了保護貓咪的相關法令。

...

隨著馴養時間的增加以及各國交流的加強,家貓的足跡遍布世界,成為家喻戶曉的珍畜、寵物。

貓的繁殖:母貓交配後,真的「穿上褲子不認貓」嗎?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養寵物就成了排解苦悶孤單的好選擇。養貓就像養了個小朋友,凡事都要上心,但鏟屎官們卻樂在其中。

...

當然,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因為經濟、家庭、懶惰等原因,即使喜歡貓也沒有自己飼養,而是在網絡上雲吸貓。人們對貓咪的喜愛,也延伸到了老虎、兔猻等貓科動物的身上。

貓咪的發情期是比較頻繁的,一年可以生2-3窩,一窩產下1-8隻貓崽,平均每窩生4隻。貓咪的平均壽命為10-15年,若無外力干預,它們的族群會迅速壯大。

...

春天是絕大多數動物交配的季節,不過對於貓咪來說,除了春天之外,秋天也是交配的時期。

發情期,母貓會頻繁發出悽厲的叫聲。以前在農村夜晚聽到有哭聲仿佛嬰啼,多半就是發情的母貓在叫喚。

公貓進入發情期的特點,則表現為性情暴躁、隨地撒尿,尿味比較臭。

...

不過,在交配的時候,母貓也不是看到只貓就湊上去,雙方得看對眼才行

若是覺得合適,母貓會蹲伏下來,而公貓則一邊發出叫聲一邊靠近母貓。

接著,公貓撲到母貓身上,牙齒咬住它的後脖子,讓母貓保持相對固定靜止的姿勢,雖然咬後脖子對母貓來說並不舒服。

...

貓咪交配時間較為短暫,一般10多分鐘即可完成。我們發現,母貓交配結束後,往往滿地打滾,甚至轉身毆打公貓。

這是為何?其實跟貓咪的身體構造有關。貓咪是交配排卵動物,需要經過刺激才能排卵。公貓演化出長滿倒刺的生殖器官,可以在交配時不斷刺激母貓排卵。

...

雖然是為了繁衍後代,但這種生理構造對於母貓來說,是十分受罪的。因此在交配結束後,母貓會痛得滿地打滾,並向後方的公貓「復仇」。

聰明有經驗的公貓,會在交配結束後瞬間遠離母貓,以防自己被打傷。

...

流浪貓問題正在困擾人類

人類馴養家貓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但是生物學家認為,家貓不像其他家畜那樣極度依賴人類生存,它們仍然保留著獨立生存的本領,而且很容易跟野貓交配。

在中國、美國等國家,流浪貓正在造成大量野生動物的死亡。在我國,一年至少有121億野生動物死於貓口。

...

這讓專家們犯了難,因為我們無法將流浪貓趕盡殺絕。一來,這不符合人類倫理道德,而且可能助長虐貓的惡行;

二來,貓咪繁殖能力強悍,只需要幾隻「漏網之貓」,它們就能讓種群數量變得像以前一樣龐大。

...

保護動物、維護生態平衡,不僅要有效率,還得有溫度、講道理。目前國際上防止流浪貓泛濫比較通行的方法是「TNR」,也就是抓捕(Trap),絕育(Neuter),放歸(Release)。

TNR在不傷害流浪貓的基礎上,控制它們繁殖的數量。絕育後,貓咪攻擊性減小,發情期也更安靜,且不會吸引新的流浪貓進駐。

...

當然,作為個人,我們也有其他能做的事情。例如,一定要經濟條件允許、經過家人同意再養貓,不管是養貓還是養狗,都要對其負責,不可隨意丟棄

————————————

本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