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黑色布滿鐵鏽的三輪車,是蔣琴往來浙江省農林大學獸醫院和流浪狗聚集地的交通工具。
後座上裝著幾隻籠子,壓上一塊木板給狗遮陽。


前面是蔣琴常坐的駕駛位置,皮套耷拉在一旁,裡面的鐵基裸露,被太陽曬得發燙。

腳踩著三輪車,穿梭在車流中顯得有點破舊。
對蔣琴來說,她顧不得把三輪車換個好點的,身上的衣服也買最便宜的。她把每個月幾千元的退休工資,都花在了救助流浪動物身上。
蔣琴,杭州臨安人,今年55歲。
她說,救助動物,她是盡力而為,這條路上,遭遇過冷眼和不理解,但她還要繼續堅持下去,直到自己沒力氣了,老的餵不動了。
「因為只要看到一個小生命,經過幫助之後重新有活在世界上的機會,我就覺得這是個特別美好的事情。」
街頭騎車一天超60公里
堅持4年救助流浪動物
餵養流浪狗的愛心舉動,是從2017年6月開始的。
當時,蔣琴看到一條流浪小狗在舔塑膠袋裡面的芝麻,而狗本來是不吃這種食物的。
蔣琴買了牛奶、香腸和肉餵它。

「當時,拆遷比較多,很多狗狗被拋棄或者走失,流浪在大街小巷。」
為了給更多流浪狗一口飽飯,蔣琴每天花50多塊錢,從菜市場買來雞肉、豬肉,在家裡煮熟、燉爛。
帶著肉,蔣琴從家裡出發,繞著臨安大街小巷騎行,遇到流浪貓狗,就把肉餵給它們。
這項活動要占用蔣琴的大部分時間。早出晚歸,往往回來一看,天都快黑了,騎行60到70公里。
餵食過程中,蔣琴遇到了「毛豆」——一條可憐的病狗。


「我看到它的時候,脖子和嘴巴上的毛髮都沒了。耳朵化膿,眼睛也有毛病。」
蔣琴找到了浙江農林大學獸醫院。
抗生素打了整整17天,營養膏、治療皮膚病的藥,都用上了。
夜裡12點,「毛豆」發燒,蔣琴抱著它在獸醫院門口等著,一直等到早上8點開門。
8個小時等候,怎麼不回去休息一下再來?
「我真的沒辦法,我回去睡不著也擔心,就想等醫院一開門,毛豆馬上能得到救治。」
「毛豆」救回來了。這個一斤八兩的小傢伙,在蔣琴身邊長大了,現在都15斤重了。
「毛豆」是蔣琴救助的狗狗裡面最成功的,也最依賴她。蔣琴走到哪裡,「毛豆」就跟到哪裡。「特別乖,因為之前遭遇過拋棄,特別膽小,從來不敢和別的狗發生爭執。」蔣琴不捨得把「毛豆」送人,就養在身邊,一直陪伴著彼此。
遭遇過冷眼和不理解
她選擇堅持,希望找到同路人
蔣琴每每提到遇到的流浪狗,眼睛常常濕潤,下一秒就要落淚。
「我心太軟了,看不得。」
蔣琴每個月的退休工資2000來塊,大部分花在救助流浪動物上。
她捨不得吃,也捨不得穿。
腳上一雙很多年前買的膠鞋,衣服也很多年沒買新的。
之前,蔣琴愛唱歌愛和姐妹出門玩,但這幾年都暫停了。
「苦一點沒事,只要能多挽救一條小生命,我都覺得沒事。」
這條艱辛的路上,蔣琴沒有獲得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自己一個人住,蔣琴的父母並不太贊成她投入過多心力到狗狗身上。小區裡的鄰居也時常有微詞,「不該養一條病狗,養狗為什麼不養一條漂亮點的。」
有些時候,她也會被冷言冷語傷到,但救助動物的幸福感讓她仍然決定堅持下去。
「我想盡我所能,但我年紀越來越大了,想找找一些同樣有意向幫助流浪動物的組織或者個人,和大家組成同盟,這樣我以後力不從心,也能繼續干相關的事情。」
浙江農林大學動科動醫學院院長宋厚輝,算是蔣琴阿姨救助道路的見證人,「我自己都被阿姨感動了!阿姨幾乎每一周都要來我們獸醫院好幾次,抱著不同的流浪動物。為了狗狗花了不少錢,我看她的三輪車很破舊,我也很想幫助幫助她。」
宋院長說,正打算通過基金的方式一起幫助救助這些可憐的流浪小動物,也算是能夠給阿姨減輕一點經濟壓力,後續還會商討處具體的救助方案。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章然 見習記者 許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