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狗被譽為「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而且因為養寵物狗的人越來越多,所以關於記錄狗狗可愛有趣的視頻圖片也占據各大社交平台,漸漸地大家對於狗狗的喜愛也逐漸演變成一種極端保護欲,造成「吃狗就是錯誤」的說辭盛行。

不過雖說愛狗人士對這種吃狗行為無以忍受並深加抨擊,但中國吃狗肉史卻由來已久。回顧歷史,狗肉也是風靡全國餐桌上的美食,更是被宮廷譽為「珍品」,也是古代社會人們用來送賀禮或祭祀的首選食物。狗作為六畜之一,也是餐桌上的一種食材,而吃狗肉追溯起來可達萬年,僅是在文字記載中也有3000多年。比如《周記》中就有關於人類吃狗肉的記述,這本西周時期的作品也為我們呈現了最早的「餐桌狗肉」,那時候人們已經掌握將狗的各種器官分別烹飪食用,而春秋戰國時期的《禮記·月令》也記述當時天子也有吃狗肉的習慣。所以憑此猜測,狗肉有可能是較早一批被送到宮廷餐桌的美食之一。

...

到了先秦時期,因為吃狗肉不再是稀疏平常之事,所以也有了狗屠這個職業。就如同當代殺牛殺羊一般,當時狗屠的存在也證明狗肉確實是常見肉類之一。

只不過在此之前狗肉大多都是被送上宮廷餐桌的肉食,一直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普通人也擁有食用狗肉的權利,這讓「吃狗肉」變得更加習以為常。甚至還有越王勾踐出於復國目的,大肆鼓勵國人生育,提出生男孩就送一隻肉狗以及兩壺酒,生女孩就送一隻小豬和兩壺酒,這都凸顯出在同一時期人們對於食用肉狗的熱愛。

...

到了漢朝共出了兩位與狗肉有關的名人,他們一個以殺狗為業,名為樊噲,另一個則以吃狗肉為愛好,名為劉邦。所以到了現代,在某些地區仍有「沛公狗肉」這道名菜。自這之前,狗肉一直是當時人們餐桌上的肉類美食之一,甚至還研製出了關於狗肉的各種名菜。

但自唐宋之後,狗肉在美食界的地位逐漸滑落,主要原因就是狗肉本身個子小,而且不會長得太大,所以當豬牛羊這類牲畜登上餐桌時也就沒有了狗肉的地位。

除此外,狗肉不再受歡迎的另外一種原因也是因為佛教的傳入並盛行,當時北方騎馬民族政權北魏的首個皇帝就是一個佛教信徒,而佛教講究的是戒殺生,所以當時那位皇帝也下令禁止屠宰動物,狗肉自然包括在內。

而後來因為佛教在漢民族中不斷傳播,再加之領導階層一直將狗視作是人類的夥伴,受到這些價值觀的影響,漢人吃狗肉的習慣有了轉變。

...

只不過雖說那時狗肉沒有以往受人們歡迎,但還沒有徹底走下人們的餐桌,像是在水滸傳中就有關於魯智深食用狗肉的記載,那時候對狗肉的烹飪就是砂鍋做法,這和當下中國某些城市的狗肉烹飪方法幾乎一樣。

清朝畫家鄭板橋也是一位狗肉愛好者,據說普通人給他送上一頓狗肉吃,他就願意給別人寫一幅字或畫一幅畫,而若是有錢人送上千金,鄭板橋可能理都不理。在明朝時期,醫師李時珍對狗肉也頗有研究,比如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什麼樣的狗適合吃、什麼樣的狗適合看家、什麼樣的狗適合打獵等等。

...

一直到了清朝,那時候有對美食深入研究的文人曾在一本書中寫道,在那個時期只有窮人才愛吃狗肉,或者是有一些生了病的人需要吃狗肉治療,大多數人已經放棄了這種食肉習慣,雖然說能有文人學士會品嘗這種肉類,不過在那時除兩廣以外的地方,吃狗肉似乎都已經形成了禁忌之風。

縱觀中國人對狗肉的態度,從此前的「食之美味」到「百姓餐桌盛行」再到「成為藥材之一」,如今大家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養寵物犬,都對狗傾注了另外一種喜愛之情,而且還有很多動物保護主義者紛紛呼籲大家勿食狗肉,導致這些年來吃狗肉也變得小眾,不過直至今日狗肉都沒有完全走下百姓的餐桌,尤其是對於某些吃貨朋友們來說,狗肉自帶的鮮美味道是其他肉類不可媲美的。

...

不過歸根結底,「吃狗肉」並不算是什麼錯誤,這也是個人的選擇,如果僅是因為一種在中國流行千年的「飲食習慣」就給食狗人士扣上「不善良」的標籤,則有些偏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