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頻出遛狗不牽繩導致傷人或者使人受到驚嚇的事情,甚至狗主人還對受害者惡語相向,比如最近的徽州宴女主人縱犬傷人、為富不仁說出狗比人金貴的話這件事。在現代來說狗是人類忠誠的朋友,但是狗卻又是是非不分的一種動物。養狗的人群非常龐大,就像普通人無法理解愛犬人士覺得吃狗肉就是喪盡天良一樣,有一小撮養狗人士似乎同樣無法理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人如此怕狗。

...

看著自己的愛犬如脫韁的野馬一樣奔向或撲向別人,笑眯眯的說上一句話「我家寶貝不咬人」,在我看來能說出這樣話的人同樣也是喪盡天良的。這不是咬不咬人的問題,你看蟑螂毛蟲它們也不咬人,很多人也被嚇得靈魂出竅嗎!人對於狗的恐懼,其實是源於祖先對於豺狼虎豹恐懼的遺傳。由於這種遺傳過於的久遠,所以就被淡化成了隱形的潛意識,有的人從小家裡面就有狗,天天和小狗一起玩,這種潛意識就被直接克服了,而有的人小時候被狗嚇到過,或者被攻擊過,或者是因為看到父母怕狗,這份潛意識就被激活並進一步的放大。

...

而不少人也會因為怕狗被嘲笑膽子小,但這其實和膽子的大小沒有關係,比如說這位歷史上的怕狗群體裡面最狠的大佬——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名著,和《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並稱蒙古民族三大歷史著作的《蒙古秘史》就記載過成吉思汗從小怕狗,他父親將少年鐵木真送到岳父家去的時候,就再三叮囑親家自己的兒子怕狗,讓親家別用狗嚇壞了鐵木真。

...

對於成吉思汗這樣縱橫橫天下的猛人也怕狗,所以這玩意跟膽大膽小一點關係沒有。可能正是由於想要保持對狗的恐懼的克制,所以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蒙古開國四狗」,也就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四員猛將,分別是速不台、者勒蔑、哲別、忽必來。

其實狗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是作為祭祀和殉葬用的,《禮記·曲禮下》記載:「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說文》:「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可能古人認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靈或祖先。在夏代和商代殉葬遺址里就發現了很多狗的骨架,在商周的墓葬里也發現了很多牛和狗的骨殖。

...

既然古人認為狗肉鮮美才作為祭祀的牲畜的,那麼狗作為肉食來食用自然也是古代狗的用途之一了,比如漢高祖劉邦就非常喜歡吃狗肉,而西漢開國元勛樊噲早期便是殺狗賣肉出身的,劉邦還是小混混的時候就經常去他那麼賒帳吃狗肉。明代曹學佺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意思就是以屠狗為業的人多出英雄好漢。

...

在古代有很多和狗有關的貶義的詞語,比如狗尾續貂、雞鳴狗盜、蠅營狗苟、狗頭軍師、人模狗樣、狐朋狗友、狗仗人勢、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狗屁不通、狗彘不若、喪家之犬、狗眼看人低、搖尾乞憐等等。對於現代來說,狗是人類忠誠的朋友,但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人類就是狗的主人,而忠誠這個詞本來就是主對奴僕的評價。主人之下,只有奴,沒有朋友,所以才有上述的那些貶義的詞。

人只會敬畏強者,不會敬畏臣服者。《論語》裡就說到「巧言令色,鮮乎仁。」對於那些喜歡諂媚討好的人要戒備,並且還要鄙視,謂之「搖尾乞憐」,就比如下面這位。

...

這是諂媚的狗,那對於瘋狗呢?或者說是像瘋狗一樣的人。唐朝的《唐律疏議》裡規定「撲殺狂犬」,也就是說看到有瘋狗,人人得而誅之,一定要打死它。而發展到明朝,如果發現瘋狗不殺是犯法的,《明史·律例》裡規定,「若狂犬不殺者笞九十」,意思就是如果發現瘋狗不打死它,就要被打90大板。

...

其實狗如人一般,忠誠的狗,我們要愛護它,但是這個愛要在雷池之內,這雷池比如說就是狗繩、嘴罩。對於諂媚的狗,要提防戒備。對於瘋狗,直接打。

歷史上還有哪些帝王的陵墓沒有被發現?

古代歷史上的名馬,三國名馬最多,它們的主人皆是人中豪傑

歷史上唯一被賣身為奴的公主,她和她的母親一樣命運悲慘

古代不能通婚的姓氏有哪幾對?看看有沒有你的姓氏

古代逛青樓是什麼流程?可能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