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狗,相信但凡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每個人都有許多關於狗的故事可以分享,但是以史為鑑本人是一個歷史博主,於是這篇短文就從古代歷史的角度來聊聊古人和狗的幾個故事。

狗可以說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狗和人類的糾葛可以上溯至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甚至有可能更早。

只不過當時的狗更多的是充當獵犬,幫助人類捕獵,或者是充當古人肉食和皮毛的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古人把狗列為日常生活、祭祀上天等都相當重要的一種動物。

...

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墓葬中,一隻紅陶犬形壺因為其生動的造型,精緻的器物造型,成了如今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從這件文物判斷,在距今6100-4600年的新石器時代,狗就已經成為當時大汶口先民的重要伴侶存在了。

而在商代發掘的甲骨文卜辭中,更有」燎犬方帝「、」羌一牛旬犬「、」羌十又九犬「……這樣的記載,這也說明在商代,狗就成為祭祀祖先,取悅神靈的重要祭品了。

...

中國文化中,一直有有「六畜」、「五牲「、「三犧」這樣的說法。六畜大家都知道,就是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動物,三字經裡面就說」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五牲、三犧就是給祖先神靈祭祀用的不同級別的祭品,五牲一般是指牛、羊、豬、犬、雞五種動物;三犧一般是指三隻純色的牛,也有人認為是牛、羊、豬三種動物。

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到了西周,甚至有專門的官員來負責養狗,這個官職的名稱就叫做」犬人「。

「凡相犬、牽犬者屬焉」——《周禮·秋官·犬人》

...

圖註:郎世寧《十駿犬圖》其一

在古代,狗可不算是寵物,它還有更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古人認為狗類主要有三種作用。

一種是田犬。

田犬也就是獵犬,專門用來田獵的犬。

秦代李斯死前就對著他兒子嘆息:「想再牽著黃犬去打獵恐怕沒有機會了。」這裡的黃犬就是獵犬了。

蘇軾也寫過一首江城子,說「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裡的黃也就是獵犬,蒼指的就是獵鷹。小說中常見的「鷹犬」一詞就是根據古代這種打獵習慣而來的。

而民間神話中著名的哮天犬,就是獵犬。

第二種犬叫做吠犬。

...

吠犬很好理解,大部分人家裡養的都是吠犬,也就是看門狗。孟子在其著作中把「雞鳴犬吠」當作人口稠密,治國有方的代名詞。

「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孟子·公孫丑上》

而勾踐為了復仇,在給越國指定休養生息政策的時候,更是規定:家裡生了兒子的獎勵二壺酒,一隻犬;生了女子,獎勵二壺酒,一口豬。

根據這個命令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狗明顯比豬的地位要高,最起碼在越國是這樣的。

到了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寫了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中就非常形象的描述了吠犬的形象。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第三種犬就是食用犬。

...

圖註:著名書畫家徐立業先生畫作-樊噲屠狗

在陝西出土的戰國青銅鼎中,考古學家發現了2000多年前的狗肉湯。在更早時期先民們煮飯用的陶鼎中,人們也發現了狗骨頭。可見食用狗肉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了。

在古代,還有許多專門從事屠狗這個工作的,比如著名刺客聶政就因為窮,當過一段時間的狗屠。

「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史記·刺客列傳》

漢高祖劉邦麾下著名的大將樊噲,也是狗屠出身。

「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史記·樊噲傳》

民間俗話說的「仗義每多屠狗輩」、「掛羊頭賣狗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間把狗當作食物來源的歷史現實。

【這三種狗的分類方法來自唐人賈公彥的說法:「犬有三種: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若田犬、吠犬,觀其善惡;若食犬,觀其肥瘦。」】

...

圖註:《簪花仕女圖》中出現了寵物狗的身影

至于禁食狗肉,是在隋唐時期發生了觀念的轉變,當時人認為吃狗肉這是混混之類的「惡少」才幹的事情。

而唐代也是寵物犬首次出現在文獻中。《酉陽雜俎·卷一·忠志》中記載了楊貴妃養了一隻」康國猧子「,楊貴妃和唐明皇下棋的時候,這隻小狗跳到棋盤上搗亂,惹的唐明皇哈哈大笑。

「放康國猧子於坐側,猧子乃上局,局子亂,上大悅」。——《酉陽雜俎·卷一·忠志》

...

圖註:宋徽宗畫像

到了宋代,因為宋徽宗屬狗,一度有官員上書朝廷,請下令禁止食用狗肉。

但是貌似這麼多朝代以來的禁食狗肉都是時斷時續,一直沒啥成效。

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對於狗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都有細緻的描述。說狗肉:「咸、酸、溫、無毒。」狗膽:」平、苦、有小毒。」

清代傳教士寫給西方的信件中也提到康熙年間市場上有賣「馬肉、驢肉、狗肉」的。

在今天,狗比起古代增加了更多的功能,比如有專門的緝毒犬、導盲犬、警犬、救護犬、牧羊犬、比賽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