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基因研究表明,這些維京航海探險家將馴養的貓帶到他們的船上來殺死齧齒動物,從而幫助毛茸茸的貓科動物遍布全球。但維京人飼養貓的原因似乎還有另一個更加殘忍的原因:收穫它們的毛皮作為衣服。
哥本哈根大學的一組科學家挖掘了從維京時代亂葬坑和丹麥其他考古遺址,在這些遺蹟當中,他們發現了許多貓的骨骼。以此來研究鐵器時代、維京貓和中世紀貓與現代貓的不同之處。
這項新研究發現,雖然大多數動物在被馴化後往往會縮小——例如,狗平均比它們最近的野生近親灰狼小 25%。但是,對於貓來說,恰恰相反。事實上,自維京時代以來,貓的平均體型增加了約 16%。
科學家們已經確定,家貓 ( Felis catus ) 都是一個亞種的後代,即祖先都是近東野貓 ( Felis silvestris lybica ),該亞種今天仍存在於中東沙漠地區。2017 年發表的一項大規模遺傳研究表明,貓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從西南亞和非洲傳播到歐洲及其他地區。早在公元前 1700 年,隨著水手們開始在遠航中攜帶貓來捕捉老鼠,維京時代就此踏入了傳播貓的第二波浪潮,並在公元 5 世紀之後加速發展。
科學家們為了研究,找到了更多的貓科類骨骼,這些骨骼的年齡從青銅時代到 1600 年代不等,其中一個研究人員朱莉·比茨-托爾森 ,她當時是該大學的一名本科生哥本哈根,每天在該市的動物博物館挖掘數十袋混合動物遺骸。因為狗、馬和牛的骨頭在許多考古遺址中更為常見,這使她的任務特別困難。
在維京時代(公元 650-1050 年左右)之前,丹麥的貓遺骸相對稀少,突然之間,它們開始更頻繁地出現,尤其是在城市定居點周圍。而研究人員發現的許多遺骸來自維京時代的礦坑,並帶有可怕起源的痕跡。「你可以看出這些貓被剝了皮——它們有割傷的痕跡,或者脖子已經斷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貓傳播到農村定居點和莊園以及城鎮——而且,正如新研究表明的那樣,它們的體型開始增長。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增長的確切原因,但它可能與食物獲取的增加和更好的生活條件有關,尤其是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貓視為心愛的家養寵物而不是嚴格的齧齒動物獵人之後(或來源毛皮)。從中世紀晚期開始,貓變得越來越吃得好,得到很好的對待,開始上升到今天流行的寵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