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貓分開時,我好像有分離焦慮。
一下班就想沖回家擼貓,找藉口推掉了外地出差,以家裡有孩子需要照顧為由沒去公司的異地團建,儘量不參加晚上的聚餐或活動,有時回家晚了內心就充滿愧疚和擔心。
擔心我那粘人的貓獨自在家久了會抑鬱,擔心租住的老房子失火漏煤氣,擔心貓咪身體突然出現不適,擔心貓咪發生什麼貓身意外,擔心不法分子進屋傷害小貓咪……和貓咪分開時,我總是在擔心。

大學大一新生,掛念著家裡的貓狗
像我這樣不願與寵物分開、一和寵物分離就難受的人,其實還有不少。而分離焦慮,顧名思義,就是當你離開某個特定的人或寵物等依戀對象時,你會過度焦慮或恐懼,有的人還可能驚恐發作。甚至可能還沒分開,光是想了想你們之後要分離的場景,整個人就不好了。
2019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一些家裡有寵物的大一新生,發現75%的大學新生在與寵物分開之後都有分離焦慮,其中四分之一的大學生的分離焦慮是中度甚至是重度。
調查進行的時間分別是在2019年秋季入學前後——入學前、以及入學兩周後,前後間隔一個月。學生需要回顧過去幾天的感受和行為,並回答一系列問卷。調查中,關於自己對寵物的依戀情況,大學生需要對例如「養寵物後我更開心了」「我家寵物和我感情非常好」「我覺得寵物就是我的家庭成員」「為了照顧我的寵物,我願意做幾乎所有的事情」等問題按照「與我相符的程度」進行評分。
此外,大學生們還要提供自己平時和寵物的相處情況(養了多久,和寵物相處、說話、撫摸的時間,一起睡覺的頻率等)。針對分離焦慮方面的問卷問題有「與寵物離開後感到焦慮、擔心或緊張」「與寵物分開時會早點離開某個地方」「和寵物分開時會避免去新地方」等等。
調查結果顯示,不管家裡養了什麼寵物,大學新生們入學後都有輕微程度的分離焦慮。研究中高達78.6%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而言,自己最愛的那隻寵物「非常重要」。不過,家裡具體養了什麼寵物,也影響著人的分離焦慮程度。相對養貓或養其它寵物的人,家裡養狗的大一新生的分離焦慮程度明顯更高。其他一些研究也都表示,養狗的寵物主人有著更高程度的分離焦慮。
接受採訪的大學生過去平均每天花7.25個小時和寵物在一起,其中一半多時間都在和寵物說話或者撫摸愛寵。養貓的學生中,有近一半的人每周有5天甚至更多的晚上都會和貓咪一起睡覺。總體來看,過去與寵物在一起時間的越多、越常和寵物一起睡覺、和寵物說越多話的大學生,則有著更高程度的分離焦慮。
研究人員推測,分離焦慮可能影響這些大一新生的大學生活,例如降低這些大學新生發展人際關係的興趣。

不過,這個研究樣本數量有限,研究者也強調自己並不是推薦學生帶著寵物一起去上學,畢竟照顧寵物需要許多精力和責任。但這一研究為學生自己、家長以及校方提醒了一個可以多加留意的心理問題。
生病受災的主人,擔憂著家裡的寵物
隨著養寵的規模擴大、人們的孤獨感日益強烈、疫情期間宅家時間顯著增加……分離焦慮對人群的影響,可能比以往更加強烈。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充分,但過去一些研究發現分離焦慮可能對寵物主人造成的影響,或許值得參考。
2000年的一項研究表示,當寵物主人住院時,人和狗的身心都會深受重創。研究者約翰·博楠(John F. Burnum)舉了幾個病患的例子:
患有嚴重哮喘的E女士不顧醫院的建議私自出院,原因是太想念家裡的吉娃娃,而家裡的吉娃娃為了找主人也差點把整個家翻個底朝天。
在垂死之際,H先生除了談及他的狗,幾乎不說其他別的事。而沒有主人在,家裡的狗狗也不肯進食,兩周後去世。
住院時,M女士收到一個花籃,籃子裡放的是——她的愛犬!有了小狗的探視,M女士抑鬱症、心律失常的問題立刻出現了戲劇般的好轉。
為了趕緊見到自家發狂的臘腸犬,C先生拒絕繼續住院治療中風。
……
對此,研究者建議醫生要了解病人的寵物依戀程度,而在病情不太樂觀、病人反覆要求提前出院的時候,醫生也應該考慮到分離焦慮的問題。國外有少數醫院允許寵物犬探視長期住院的病人,也有些志願者組織在老人住院期間幫忙收養老人的狗,並想辦法讓雙方見面……有時候,「人類最好的朋友,可能就是最好的藥。」博楠說道。
更早的一個1996年研究還發現,在遇到自然災害時,分離焦慮會影響養寵家庭的撤離,從而威脅個人的健康安全。在該研究中,當龍捲風席捲而過,住在拖車房屋裡的104個家庭需要緊急疏散,其中17個家庭有寵物,而當中的14個養寵家庭的撤離和災後恢復都受到了影響。
有人因為擔心撤離會讓狗太緊張,因此拒絕撤離;
有家庭帶著孩子和小狗前往避難所,卻被告知不允許寵物進入;
還有家庭在龍捲風過後的第二天就回到家裡,堅持要救出自家的倉鼠;
一位患有哮喘和肺氣腫的老人被送到避難所,留在家裡的兩隻鸚鵡讓老人當晚就產生了嚴重的分離焦慮,嚴重到需要專門的醫療護理,直到確認兩隻鸚鵡是安全健康的,老人的身體狀況才得以改善,而當地組織也積極幫忙餵養兩隻鸚鵡;
……
該研究雖然小、時間也較古早,但也揭露了一個值得警惕的公共衛生風險——因為寵物沒有撤離,以及為了救出愛寵,寵物主人可能試圖重新進入危險區域;此外,和寵物分離後的焦慮,也讓一些寵物主人在災難中更易身心失調,即身體因為情緒惡化而出現各種不適的病症。
據此,研究者認為,災害防備與應對計劃也應該考慮到人和寵物的依戀之情,這一情感聯結可能會對救援和恢復工作造成潛在的風險。對此,研究者還舉了一個不幸的例子作為警示:曾有人為了救貓沖入失火的房子,結果喪命於火場,而貓後來自己逃離火海,只有皮毛輕微燒傷。

除了成年人,兒童鏟屎官也可能因為與寵物分開產生焦慮情緒。
孩子可以與寵物產生情感聯結、特殊的情誼等,就像是在人和人身上觀察到的那樣,孩子與寵物的關係也可以滿足依戀關係的成立條件:
1、趨近行為,渴望肢體上的親密接觸;
2、安全基地,在依戀對象身上尋求舒適和安全;
3、避風港,通過依戀對象來緩解痛苦、尋求幫忙;
4、分離痛苦,不在一起時甚是想念或者感到焦慮。
不過,孩子與寵物的依戀和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還有點不同。有研究認為,孩子和寵物分開時產生的焦慮,可能不是因為分離後孩子會有不安全感,而是孩子會擔心寵物。
分離焦慮的原因是?
目前,分離焦慮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有環境影響也有生理和遺傳因素。具體情況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經過重大壓力事件,或是曾經失去了重要的依戀對象,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一直對自己過度保護或干預,有些人可能僅僅是因為寵物有流浪過或被傷害過之類的痛苦經歷就不捨得離開寵物,有的人可能是生理上的原因,他們和驚恐發作者一樣對吸入的二氧化碳有超敏反應……
關於分離焦慮,家長們應該並不陌生。就算沒有孩子,我們也可能在生活中見過看不到家長就大哭的小朋友。或許,我們自己曾經就是一個有分離焦慮的孩子。現在發現,很多成年人其實也有分離焦慮。也就是說,分離焦慮可見於人生的任何階段。《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分離焦慮歸類為「焦慮障礙」,並且診斷不再局限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
有些人的分離焦慮會從童年時期一直持續到成年,而有些人則是在成年時期才出現第一次分離焦慮症。然而,成年人分離焦慮(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ASA)的相關研究並不多。今年的一項研究就試圖探析成年分離焦慮,並指出有分離焦慮的成年人可能對應著什麼樣的性格特質。通過問卷調查、定期收集數據、配合心理學測量表工具,研究人員發現:
有分離焦慮的成年人,平時容易擔心受怕、感到緊張焦慮。
分離焦慮程度更高的母親,也會表示自己有更明顯的無助感,就像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會高估自己單獨一個人時的危險,而低估自己獨立應付的能力。
有分離焦慮的成年人還可能表現出攻擊性,這可能是因為當別的努力全都無效時,但又不想與自己的依戀對象分離而歇斯底里。在家庭關係中,這樣的攻擊性可能還與家暴有關。
越容易專注著迷的人,越可能與外在的某個個體產生共同體的感覺。「對於一些有分離焦慮的人,當依戀的對象離開時,Ta會感覺自我的一部分好像也跟著離開了,」研究者說道。
……
該研究也有很多局限,參與者都是有孩子的母親(有了孩子可能加重成年分離焦慮的風險),且都是白人、中產階級、年齡處於40歲上下。此外,成年分離焦慮也可能影響人的性格發展,因而並不能下結論說有某些性格特點的人就更容易有分離焦慮。不過研究結果展示的性格特點與分離焦慮之間的關係,也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可能的風險、相應的機制和和治療方案。
和寵物分離就焦慮,該怎麼辦?
分離焦慮可能影響個人的社交、工作和學習等生活各方面。對於有分離焦慮的寵物主人,家裡有貓的心理治療師納茲·艾提諾克(Naz Altinok)給出的第一個建議可能會是「請放心,這非常正常。」
如果離開愛寵時你也感到焦慮,那麼,不妨先試著承認自己的感受。然後,不要苛責自己,這時候應該先關心、理解你自己。換個角度想,分離時感到焦慮,意味著你和寵物的關係非常親密。其次,需要認識到作為寵物的主要照顧人,你只有先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為寵物提供高質量的照顧和陪伴。而照顧好自己,意味著你可能要多去「和親朋好友見面,去鍛鍊身體,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當然,還有去工作。」
如果分離焦慮較為嚴重,可以嘗試逐步增加分離時間,先離開幾分鐘,再慢慢過渡到分開幾小時。在家時,也可以試試設定界限,在家裡先和寵物分開一會兒,例如獨自待在洗手間裡,管理自己的焦慮感受。
其次,也可以幫助寵物學會獨處,從而減輕自己的內疚感。有些寵物主人不忍心出門,就是因為家裡的寵物也有分離焦慮。有分離焦慮的狗獨自在家時常常嚎叫、弄亂或破壞房間,在主人回家時會特別興奮和激動……對於有分離焦慮的寵物,主人可以嘗試每次出門前給寵物準備好零食漏食器,在出門和回家時都儘量冷靜地保持低調,針對寵物的需求做好家裡的丰容,準備一些信息素產品用以安撫有分離焦慮的貓咪,在寵物冷靜、安靜的時候給予獎勵和愛撫……
最後,倘若情況並沒有好轉,則需要諮詢專業人士,提供一些貓狗獨自在家時的視頻對診斷可能會有所幫助。

全球的養寵規模一直在逐漸壯大。數據顯示,在世界範圍內,寵物貓的數量已經超過寵物狗的數量。疫情之後的出行困難、旅行受阻,也顯著增加了許多人和寵物在一起的時間。研究表明,伴侶動物的陪伴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諸多益處,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寵物的玩耍、撫摸,可以促進人體分泌催產素、多巴胺、內啡肽等多種神經化學物質,讓人感到舒適愉悅。
兩年的疫情令許多人感到抑鬱焦慮,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研究已經確認焦慮、壓力和抑鬱會損害我們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的改變則會使得個體更容易感染、失眠、腸道失調、出現炎症……這時候,如果再遭遇分離焦慮,人體體內會釋放更多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可能進一步損害健康。
因此,疫情期間,人與寵物之間的陪伴彌足珍貴,而寵物主人與愛寵分開後的分離焦慮,也需要更加重視。浮世本來多聚散,但願每一次相聚的溫暖,能撫平每一次別離的感傷。
參考文獻
[1]Finsaas, M. C., & Klein, D. N. (2021).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 neglected clinical syndrom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30(6), 620. [2]https://digest.bps.org.uk/2021/10/25/study-explores-personalities-of-people-with-adult-separation-anxiety-a-neglected-clinical-syndrome/ [3]Carr, A. M., & Pendry, P. (2021). Understanding Link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hildhood Pet Ownership, Attachment, and Separation Anx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 Anthrozoös, 1-18. [4]Many new college students report pet separation anxiety. (2021, November 0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10/211026085415.htm [5]Katherine Shear, M. D., Robert Jin, M. A., Ayelet Meron Ruscio, Ph. D., Ellen E. Walters, M. S., & Ronald C. Kessler, Ph. D. (2006).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stimated DSM-IV Child and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m. J. Psychiatry. Retrieved from https://ajp.psychiatryonline.org/doi/full/10.1176/ajp.2006.163.6.1074 [6]Separation Anxiety. (2021, November 0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conditions/separation-anxiety [7]Bowlby, J., & Ainsworth, M. (2013).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Attachment theory: Social,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 45, 759-775. [8]Zilcha-Mano, S.,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1).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on human–pet relationships: Conceptualiz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e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5(4), 345-357. [9]Zilcha-Mano, S.,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2). Pets as safe havens and secure bas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5), 571-580. [10]Farmer, A. K., & DeYoung, S. E. (2019). The pets of hurricane Matthew: Evacuation and sheltering with companion animals. Anthrozoös, 32(3), 419–433. https://doi.org/10.1080/08927936.2019.1598661 [11]Burnum, J. F. (2000). The pet separation syndrom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33(4), 313–314.https://doi.org/10.7326/0003-4819-133-4-200008150-00029
[12]Hawkins, R. D., & Williams, J. M. (2017). Childhood attachment to pets: Associations between pet attachment, attitudes to animals, compassion, and humane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5), 490. [13]How can humans overcome separation anxiety from their pets? | National Animal Welfare Trust. (2021, December 0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awt.org.uk/blog/how-can-humans-overcome-separation-anxiety-their-pets [14]Pet Parents Get Separation Anxiety, Too. (2021, November 0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wildest.com/dog-lifestyle/tethered-love-separation-anxiety-humans [15]Separation Anxiety in Dogs. (2021, December 09). Retrieved from https://vcahospitals.com/know-your-pet/separation-anxiety-in-dogs [16]Krista A. Sirois, D. (. B. R. (2020). Can Cats Have Separation Anxiety? PetM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etmd.com/cat/conditions/behavioral/can-cats-have-separation-anxiety [17]Vitale, K. R., Behnke, A. C., & Udell, M. A. (2019). Attachment bonds between domestic cats and humans. Current Biology, 29(18), R864-R865. [18]Hunjan, U. G., & Reddy, J. (2020). Why Companion Animals Are Beneficial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Journal of Patient Experience, 7(4), 430-432.作者:Cloud
編輯:游識猷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