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載鄰居、鄰居女兒,我爸我媽,送鄰居母女回家。

路上,我爸提到「忠誠」一詞,鄰居女兒不知其意。我爸答:「忠誠,就是你們家以前的狗——小白,它被你們趕出家門了,各種打、各種罵,現在成了流浪狗。但是它每次見到你們,還是會搖尾巴;你們下班後,它還會跑到你們店門口幫你們看門。」

小女孩答:「可是我看到狗就想吃狗肉,看到小白就想把它燉來吃了。」

這段對話發生的時候,車已快到鄰居家。到家後,我還沒停穩,小白就迎了上來,衝著鄰居歡快地搖尾巴。鄰居不耐煩地踢了它一腳,道:「滾滾滾。」

小白是一隻薩摩耶,被人遺棄在我們社區,當時被人拴在樹上,被鄰居撿回家。由於是撿的狗,她們沒有很愛惜。鄰居B(另一個鄰居,與前狗主非同一家人)喜歡捉弄狗狗,經常趁狗不注意時踢一腳就跑,當時小白還拴著繩,它也只能在被踢後衝著鄰居B叫。待小白認下鄰居為主人,鄰居不再擔心它跑掉,它也就不套鏈子了。這時小白開始復仇。小白能聽出鄰居A走路的腳步聲,於是,經常,鄰居B剛回來,小白就聞聲而動,追著鄰居B一頓咬。社區地形高低起伏,我們旁邊有幾層梯子。鄰居A每次人還在梯子上走路,小白已經衝出去。

如此幾番,鄰居嫌這狗咬人,不要了。當時,她們想把小白殺掉吃狗肉……最後因為她們家沒給小白打過疫苗,擔心小白有狂犬病,不敢吃,這才連踢帶打地把小白趕出家門。

小白被趕走後,在社區的垃圾桶里自己覓食,每天躺在我們旁邊的梯子上,見到鄰居就搖尾巴。我有幾次晚上十點去店裡拿東西,看到小白趴在鄰居店門口,安靜地守著。鄰居晚上關門了小白才敢趴門口,要是白天,會被打走的。

首先是教育層面,我認為應該給孩子帶去善良、愛心的一面,不應該如此。其次,我認為「寵物」和「食物」應有界限,寵物是家庭成員,食物是生存所需,物質豐富的年代應分開看待。最後,好聚好散,莫丟棄,實在不想要了找好下家,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