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源
今年全球不少地方都出現了突破極限的高溫天氣,除了人類需要避暑,動物們也急需應對這種災難性的天氣,一些動物園紛紛給動物們安排了各種散熱解暑的緊急措施——鋪冰塊、吹風扇、泡冷水澡,等等。
許多養寵物的主人們也應該注意,要儘量少帶寵物出門,因為不僅地面的高溫會灼傷寵物們的腳掌,它們在如此高溫的天氣中也一樣會出現中暑的症狀。
狗缺少汗腺,散熱要靠張嘴喘氣
我們知道,在高溫環境中,人類可以靠大量出汗來有效散熱,但狗的皮膚上沒有汗腺,它們不會通過出汗來降溫。它們主要的降溫方式有兩種:張大嘴喘氣和擴張血管。
當狗張著嘴、吐著舌頭、快速喘氣時,它們的舌頭、鼻腔和肺內壁的水分會快速蒸發;狗就會感到涼快一點。而狗的血管,尤其是面部和耳朵的血管還可以在高溫中擴張,把過熱的血液運送到體表來散發熱量。
另外,狗的爪子會出汗,而且它們掌心通常沒有毛髮,也可以幫助散熱,只不過這一點點裸露的皮膚對於降低體溫來說幫助並不太大。
所以高溫天氣中,狗可能比人類更怕熱。
體型越大越愛運動的狗,越容易中暑
狗和人一樣,在高溫環境中也是會中暑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是很高溫的天氣,狗也可能會中暑,而中暑對狗來說,一樣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一般來講,20℃以下的體外溫度對狗來說是安全的;但對於大型犬、扁臉犬以及幼犬來說,超過24℃的體外溫度,就可能帶來中暑風險。如果體外溫度超過28℃,對於所有犬來說,都是有中暑風險的。
扁臉犬如松獅、京巴、鬥牛犬等,因為呼吸系統不夠發達、鼻子短,散熱不夠好,因此更容易中暑;
毛長毛厚的如古代牧羊犬、薩摩耶、雪橇犬,還有超大型犬和比較肥胖或患有心臟病的狗,都更容易中暑;
此外,那些熱衷於打鬥嬉鬧的狗,在開心玩耍的過程中,身體會急劇產生大量熱量,同樣十分危險,一定要注意。
除了溫度,暴露在高溫中的時間越長,狗中暑的風險就越大;另外,運動也會讓狗中暑的病例增加。
有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稱,2016年,狗中暑相關疾病的發生率為0.04%;這些發病的犬中,死亡率為14.18%。還有一項研究統計了英國超過90萬例狗的獸醫病例,分析了狗中暑的原因:
75%是因為過度運動,或在炎熱的天氣下劇烈運動;13%是因為本身無法應對炎熱的環境;5%是因為被關在炎熱的車裡;3%是因為被關在炎熱的建築物室內。
人們還發現,在平均氣溫很低的冬天,狗也可能會「中暑」。
比如在北方,冬天室內開著暖氣,當在戶外剛剛拉了一小時雪橇的狗突然進入到開足了暖氣的室內,「氣溫低」「過度運動」「炎熱環境」一起出現,加上狗本身並不發達的散熱系統,它們就極可能會在冬天也出現「中暑」的情況。
狗也會出現「熱射病」和「日射病」
大熱天時,狗也會在天氣悶熱時出現熱射病的症狀,以及在長時間暴露於太陽直射下出現日射病的情況。
如何知道狗中暑了呢?可以留意觀察狗的狀態,比如狗出現呼吸很急、舌頭伸長、走路有點搖晃的樣子,就可能是中暑了。
此時,要儘快將狗帶到陰涼的地方,給它們適量地喝水以補充水分,同時用水將狗身上的毛打濕,尤其是腹部,用濕毛巾擦拭或用酒精擦拭,也可以起到降溫作用,然後迅速就醫。
還要注意的是,此時不宜給狗大量喝水,因為狗在劇烈運動後如果大量飲水,還會造成水中毒,這同樣是非常致命的。
狗中暑後,如果不及時處理,也會像人一樣出現各種相關的疾病症狀,比如器官衰竭等,病情甚至會惡化得很快。
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儘量減少讓狗中暑的機會。
比如不在高溫天氣中讓狗過度運動、不把狗關在炎熱的車廂里和建築物中,室外太熱時,也暫時不要出門遛狗了。
如果實在要帶狗出門,建議做到以下幾點:儘量避免在中午和下午出門,可選擇稍涼爽的清晨或傍晚出門;儘量在陰涼的地方遛狗,時間也別太長;最好隨身攜帶飲用水,不時給狗喝點水;儘量避免讓狗過度興奮、過度玩鬧。
有些人習慣在夏天給狗剃毛或穿上防燙腳的鞋子,這些其實大可不必。
因為狗毛可以起到防蟲、防曬的作用,剃掉了反而會增加它們感染寄生蟲和被曬傷的風險,而且狗的汗腺並不長在毛囊位置,剃毛也不會讓它們感覺更涼快。
此外,夏天溫度高、野外植物茂盛,還容易滋生細菌,狗在戶外活動更容易患上皮膚病;如果淋了雨不能及時乾燥毛髮,皮膚長期處於潮濕狀態也更容易滋生細菌和引發寄生蟲感染,患上濕疹,出現嚴重脫毛、皮膚紅腫凸起等症狀。
所以,夏天還是少帶狗出門為好。
鏈 接
動物自有「散熱大法」
●貓:伸爪子
貓和狗一樣,皮膚層沒有汗腺,但爪子下面長有帶汗腺的肉墊,它們會通過伸開爪子來排汗,幫助身體散熱。所以夏天你如果摸摸貓的腳墊,可能會覺得濕漉漉的。
●猴子:搖尾巴
猴子是會全身出汗的,但猴子一身毛髮,單靠出汗來散熱,效果並不好。所以猴子常常用濕漉漉的舌頭舔舐手臂和下肢來緩解酷熱。
它們也會跳到水裡或躲到陰涼處乘涼,此外還喜歡不斷地搖晃尾巴來散熱。部分種類的猴子乾脆尾巴上不長毛,也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散熱效果。
●大象:扇耳朵
大象身體部分的皮很厚,但耳朵有部分皮膚很薄,而且耳朵的皮膚下布滿豐富的血管,當血液流入耳朵,大象就會通過扇動耳朵把熱量散發出去,降溫後的血液再流回到身體,就能起到降溫作用了。
此外,大象還會用鼻子吸水噴到身上來降溫。
●駱駝:自升體溫
駱駝很少出汗,這主要緣於它們可隨環境溫度自由切換體溫。
當周圍環境溫度上升時,它們會通過提高自身體溫來適應環境,有時甚至會超過外界的溫度,這樣它們就不會出汗,達到減少體內水分蒸發的目的,只有當周圍環境溫度上升到40多攝氏度後,駱駝才會少量排汗。
但到了晚上駱駝的體溫又會隨外界氣溫變化也降下來。
駱駝體內還有一系列獨特的構造能防止水分散失。
比如,駱駝的鼻孔中有無數的蜿蜒而細小的氣道,在高溫乾燥環境中,這些氣道會分泌出分泌物並結成一層黏膜,當駱駝呼氣時,這些黏膜就會將氣體中的水分凝留,吸氣時就將這些凝留的水分送回肺部,如此形成一個完好的循環水系統。所以,駱駝相當耐熱耐旱。
●兔子:豎起耳朵
兔子也沒有汗腺,它是靠兩隻長長的耳朵來散熱的。耳朵血管分布也相當豐富,當它感覺熱的時候,就會豎起耳朵,以達到散熱效果,就像空調的散熱器一樣。
●蝸牛:分泌體液
蝸牛喜歡陰濕的環境,在炎熱夏天它們會在身體表面分泌一層黏液,幫助保持殼內的濕度。
這種黏液幹了之後會形成一道薄膜,將殼口封閉起來,阻隔外界高溫帶走水分。遇到高溫天氣的蝸牛,便會這樣蜷縮在殼內不動,靜待降溫。
●河馬:自帶「防曬霜」
河馬在炎熱夏天時,皮膚上也會分泌出一種紅色黏液。這種黏液不僅帶有強鹼性,還很黏稠,還會很快變成一層硬殼,起到防曬的作用。
●袋鼠:舔爪子
袋鼠短短的四肢上布滿血管,形成一種專門散熱用的血管網絡,它身上沒有汗腺,但這些血管卻可以起到散熱作用。
天熱時,它們不停地用舌頭舔䑛手臂,其實就是在給自己降溫。當然如果附近有水,它們也會儘量靠近水邊來降溫。
●松鼠:豎尾巴
松鼠的尾巴毛茸茸的,既能用來保持身體平衡,也能遮陽、禦寒。在夏天艷陽下,它們還會將尾巴豎起來,像傘一樣遮住身體,避免炙熱陽光直射到皮膚上。
●泥鰍:夏眠
夏天很少看到泥鰍,那是因為它們都躲起來「夏眠」了。
夏天當河流水位下降,甚至出現乾涸,原本生活在水中的泥鰍便會鑽進泥漿里進入夏眠狀態,不吃不喝,僅依靠自己特殊的身體結構來維繫基本生命需求——泥鰍具有皮膚呼吸和腸呼吸的特殊能力,只要泥土中稍有一點水分濕潤著皮膚,它們就能維持生命。
●鴕鳥:拍翅膀
鴕鳥的翅膀已退化,不能再用來展翅飛翔,但這對翅膀長得皮毛厚重,冬天可用來禦寒,到夏天翅膀內側的羽毛脫落,它們又可以通過扇動翅膀來散熱解暑。
●鱷魚:張大嘴巴
鱷魚有一身厚厚的「鎧甲」,到了夏天便喜歡躲到水中避暑。而在岸上時,我們常常會看到它們張著大嘴一動不動——張大嘴巴時,它們可以通過空氣流通進行熱量交換,達到為身體散熱的目的。
●水牛:泡澡
水牛是有汗腺的,但它們的汗腺分布在腳趾間的皮膚和口鼻處,相比其龐大的體型,汗腺實在是不夠用的,因此夏季天氣炎熱時,水牛如果長時間生活在高溫環境中,輕則會出現食慾減退、生長緩慢等問題,重則可能出現中暑甚至死亡。
因此,水牛夏天常常會把自己整個地泡在水中,不僅可以散熱降溫,還可以避免蚊蟲叮咬。
●鵜鶘:抖嘴巴
鵜鶘有一張大嘴,嘴下方的喉囊可以在捕魚時裝下不少小魚,在炎熱的夏天,這個巨大的喉囊還可以幫助散熱——它們會儘量張開嘴巴,不斷地抖動喉囊,就像我們抖動手帕扇風一樣來散熱。
【連結②】太熱,它們就夏眠!
一些動物會利用冬眠度過寒冷且食物極少的冬天,也有一些動物會用夏眠的方法來度過持續高溫、缺少食物來源的夏天。夏眠與冬眠一樣,都是一種動物自我保護的特性,是一種自然的生存現象。
夏眠也叫「夏蟄」。例如黑眉蝮蛇、地老虎(昆蟲)、非洲肺魚、海參、沙蜥、草原龜、黃鼠等都有夏眠習慣。
◆非洲肺魚
非洲肺魚是一種特殊魚類,它們在水中時可用鰓呼吸,但它們也有個特殊的鰾,可以在離開水後直接呼吸空氣。在非洲的旱季中,肺魚便會鑽進濕泥中蜷縮起來,靜靜地夏眠以度過漫長的6個月,直到雨季來臨。
夏眠期間,它們還會從皮膚上分泌一種特殊黏液裹住全身,形成防水層,防止身體乾枯,但會留出一個小孔來維持呼吸。
這6個月裡,它們都以自己身體儲存的肌肉與脂肪當作養分維持生命,並將新陳代謝率降到原來的六十分之一,大約不到正常的2%。
◆海參
海參是生活在海底水藻叢和岩石孔里的一類棘皮動物,它們對海水溫度的變化很敏感。
夏天時,當上層海水被太陽光強烈地照射,海水溫度超過20℃時,海參便會轉移到海水較深、浪較小的地方活動,或一頭鑽進岩石下的黑暗處。
但在這些新的環境中有時找不到合適的食物,於是它們就會夏眠狀態以維持生命,直到感應到水溫有所下降才會重新甦醒過來。
◆沙蜥
蜥蜴身體表面全都布滿了鱗片,這些鱗片不但能防水,還能有效地保持著它們的體溫。而蜥蜴是變溫動物,部分蜥蜴在冬季會進入冬眠的狀態。
在特別炎熱或是乾燥的地方,還有一種沙蜥會出現夏眠現象。
當沙蜥所在地區出現過度高溫乾燥天氣,導致食物十分缺乏時,為了降低體能上的消耗,沙蜥就會進入夏眠狀態,等到溫度適宜、食物再次充足的時候,它們才會甦醒過來。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
校對 | 潘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