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罐頭」是一檔心理學口味精神食糧欄目(狗子特別喜歡的)。
今天聊聊,「貓的依戀類型」。
罐頭質檢員:橋眠、李歪歪
今天的春麗也躲在角落,blue又在呼呼大睡,飯糰還是一臉不高興地「大爺躺」在過道邊。
我說的是公司的三隻貓。
雖然公司有三隻貓,但是能擼的只有飯糰。安全距離小於半米就會開始逃跑的春麗,總在房樑上穿梭;會沖你叫喚的blue只是來討要魚條的,見人伸手要擼就躲。

圖 / blue三連:剛睡醒,啥事兒,有魚條嗎
這不經讓人聯想到人類幼崽的千差萬別:有爹媽走開就嚎啕大哭的,有誰抱都行的,還有每天都笑嘻嘻的天使寶寶……
嬰兒的這種反應差異,可能的解釋之一是,他們的依戀類型是不同的。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貓貓也有類似的依戀。
所以依戀是什麼?
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1969)將其定義為「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
說人話大概就是「想靠近你,想和你很親密,知道你會支持我,你是我的後盾,我們不要分開」這樣的一種情感。
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1969)等人設計了一個陌生情景實驗,觀察了嬰兒在母親在場、離開和回來等多種情景下的表現,發現嬰兒的依戀類型可以分為三種:
-
安全型:將母親視為安全基地,母親在場時能主動探索,母親離開時苦惱不安,母親回來後會尋求接觸,容易被安慰
-
迴避型:與母親分開時不難過,母親離開時會焦慮,母親回來後互動少,採取迴避的態度
-
矛盾型:母親還在場就很警惕,母親離開時大哭大鬧,母親回來時態度很矛盾,想接近又拒絕母親親近
安全型的兒童更容易與他人快樂地相處,迴避型的兒童容易懷疑或者遷怒於他人,從而難以與他人親密,而矛盾型的兒童可能會使人際關係過於緊張,並因為拒絕分離而過度依賴對方。(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只是傾向)

圖 / 房樑上的春麗:你不要過來啊!
那麼貓貓呢?
墨西哥民族自治大學獸醫學院的Claudia Edwards等人找來了28隻1~7歲的貓,邀請它們的主人一起,復刻了安斯沃斯的實驗。
研究員在3*2m的房間裡放了2把椅子,2個貓玩具(分別是跳跳瓢蟲和線連著的溜貓球),然後通過鏡子記錄貓的表現。
他們把貓的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獨行為,一類是互動行為。
單獨行為包括:
-
運動或探索:包括到處走動熟悉新環境,對著人或物體瞅啊瞅,四處又嗅又聞……
-
警覺狀態:包括準備面對突發情況的姿勢,耳朵不安分的轉,死盯著一個方向不動……
-
不活躍狀態:站著,坐著或者乾脆躺倒
-
靠近大門:包括在大門附近轉悠,拿爪子觸摸門……(主人進出的大門)
互動行為包括:
-
和人的肢體接觸
-
做標記:拿臉或身體蹭蹭
-
喵喵叫
-
和人或者玩具玩耍
實驗結果表明,主人在場和陌生人在場時貓貓的行為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和主人在一起時貓貓表現出更多的探索行為,陌生人在場時警覺行為變多。
這說明,貓也會發展出和人類相似的依戀,它們與主人之間是有情感聯結的。

俄勒岡州立大學動物與牧師科的Kristyn R. Vitale等人對貓的依戀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們用安全基礎測試(Secure Base Test,一款針對動物改編的陌生情景實驗)區分了貓的具體依戀類型。
他們發現,和嬰兒類似,有65%左右的貓是安全型的貓,34%左右是不安全型(矛盾型/迴避型),這些不安全型貓貓中,約84%是矛盾型,12%是迴避型,還有4%無明顯類型。

👆安全型的貓貓,會主動尋求和主人親近。

主人在時,能把主人當成安全基地,自由的探索周圍的環境。

👆矛盾型的貓貓就不同了。即使躺在主人的懷裡,依然警覺性非常高,對環境充滿懷疑。

👆迴避型的貓貓則對主人的存在無動於衷。(非靜止畫面)
對於人類來說,依戀是個體最早與他人產生的情感聯繫,與母親分開時表現出的「分離焦慮」,是依戀產生的標誌。而貓貓與人類依戀類型的高度相似,說明了貓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即使看似高冷,總是獨來獨往,其實也是需要其他個體的支持與陪伴的。
依戀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同一隻喵也不一定只屬於某一種依戀類型。你家的喵偏向哪一種/幾種類型呢?


表白暴力 | 男性凝視 | 無性戀
冬季抗抑鬱 | 床戲指導員 | 智性戀
社交ghosting | 微笑抑鬱 | 識別PUA
這世界太喪了,我們想做點治癒的事兒。
點擊名片,讓我們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