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狗狗和實驗者分別坐在透明屏障的兩側,實驗者通過屏障的縫隙給狗狗餵食。圖片來源:Katharina Schulte

在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漫長歷史中,狗已經發展出一系列能夠與人類建立聯繫的技能,比如,每一次聽懂「坐下」、「躺下」、「翻身」等指令,都能證明它們已經具有理解人類行為的能力。但目前尚不清楚,這到底是因為狗能夠理解人類的意圖,還僅僅是對人類的行為做出反應?識別或至少能夠推測他人意圖的能力,是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ToM)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這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個體的心理狀態的能力,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能力。那麼,狗也有這項能力嗎?它們能夠運用這種能力區分有意做的事和無意做的事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德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了狗面對實驗者有意或無意拒絕給予它們食物獎勵時的反應。研究人員發現,狗的反應會因實驗者的行為是否故意而有所不同。他們認為,這表明狗可以區分有意或無意的行為。

為了得出他們的結論,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使用「不允許vs.不情願(unable vs. unwilling)」範式的實驗。通過觀察人類實驗人員有意(主觀不情願)或無意(客觀不允許)拒絕給予食物獎勵的情況下,實驗對象的反應是否有所不同。儘管「不允許vs.不情願」範式此前已經在人類和動物的認知研究中被認定為既定範式,但從未被用於犬類研究。

該實驗共納入51隻狗作為實驗對象,每隻狗都在三種條件下進行測試。在每種情況下,狗和人類測試者都會被一塊透明的玻璃屏障隔開,實驗者會通過玻璃屏障中的一條縫隙給狗投餵狗糧。在「不願意(unwilling)」組,實驗者會突然從玻璃屏障的縫隙中收回食物獎勵,把它放在自己面前。在「不允許-不小心(unable-clumsy)」組,實驗者會拿著食物獎勵靠近玻璃屏障的縫隙,並「試圖」通過縫隙給狗餵食,但隨後卻「不小心」失手令其掉落在地。在「不允許-受阻(unable-blocked)」組,實驗者同樣會嘗試給狗食物獎勵,但因為玻璃屏障的縫隙被擋住,同樣以失敗告終。在所有條件的測試組,食物獎勵最終都會在測試者的那一側。

...

實驗者通過屏障的縫隙給狗餵食。圖片來源:Josepha Erlacher

Juliane Bräuer博士說:「如果狗確實能夠理解人類行動中的意圖,那麼,我們預測它們在『不願意』和兩種『不允許』的情況下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事實證明,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證實了這一點。」

此次實驗中,研究人員所測量的主要行為,是狗在接近那份被拒絕給予的食物獎勵前所等待的時間。研究人員預測,如果狗能夠識別人類的意圖,那麼較之兩種「客觀不允許」的情況,在「主觀不願意」的情況下它們會等待更長的時間才接近食物獎勵。因為在後一種情況下,它們本不應該獲得食物獎勵;而在前一種情況下,食物獎勵確實是為它們所準備的。

此外,在「主觀不願意」的情況下,狗狗不僅會等待更長的時間,還更傾向於坐下或躺下,這類動作通常被解釋為求和行為(appeasing behaviours),並不再搖尾巴。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Britta Schünemann說:「在我們的研究中,狗的行為在不同情況下明顯表現不一,這取決於人類實驗者的行為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的Hannes Rakoczy對此補充道:「這表明狗可能確實能夠識別人類的行動意圖。」

...

在無意中被拒絕的情況下,狗會比有意被拒絕的情況下更快地繞過獎勵區。圖片來源:Josepha Erlacher

不過,該團隊承認,他們的發現可能會受到其他研究者的質疑,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對其他可能情況做出解釋,諸如實驗者的一些行為線索,或是先前對狗狗的訓練所產生的知識轉移。

這篇論文總結道,儘管如此,上述發現提供了重要的初步證據,表明狗狗可能至少有著心智理論的一個方面,即具有識別行動中的意圖的能力。

翻譯:許楚楚

編輯:戚譯引

引進來源: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