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和狗是如今世界上豢養最多的寵物。如今我們把貓狗當寵物,只是作為情感陪伴,很少再有其它實際用途,而貓狗最初被人類馴化,是有實用價值的。狗是看家護院和打獵圍獵,貓是捕鼠除害的。
其實,也不知是人馴化了貓,還是貓馴化了人。人甘願當鏟屎官,為貓服務,忍受貓的愛答不理和亂抓亂撓,換來的是吸貓擼貓的快樂。

據行為學家研究,貓是在刻意模仿人類的嬰兒,貓的體重和剛出生的嬰兒差不多,貓的眼睛和臉龐也像小嬰兒的,就連叫聲也有點像嬰兒的哭聲。一隻貓瞪著無辜、哀怨、乖巧又動人的大眼睛,讓人心生無盡的憐愛,攬在懷裡撫摸,欲罷不能。人類驕傲地以為自己馴化了貓,殊不知貓在高冷地嘲笑。
一、貓的品種
貓通過依附於人類生活,使得自己的種群得以壯大繁衍。家貓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數量最龐大的貓科動物,現在全球家貓的數量達5億隻以上。據統計,世界上現存的貓的品種有100多種,常見的有30多種。寵物貓的品種有很多,如英國短毛貓、美國短毛貓、布偶貓、暹羅貓、狸花貓、波斯貓、金吉拉貓、蘇格蘭折耳貓、俄羅斯藍貓、加菲貓、斯芬克斯貓、孟加拉豹貓、虎斑貓、喜馬拉雅貓、緬因貓、伯曼貓、孟買貓、挪威森林貓、英國捲毛貓、蒂凡尼貓等等。

貴族貓品種有:波斯貓、布偶貓、英國短毛貓、美國短毛貓、加拿大無毛貓、緬因貓、挪威森林貓、曼基康短腿貓、美國卷耳貓、加菲貓、金吉拉、暹羅貓、德文貓等等。體型較小的貓咪品種有:喜馬拉雅貓、新加坡貓、東方短毛貓、茶杯貓、黑足貓、繡斑貓等。
二、貓的馴化歷史
那麼,數量如此眾多的家貓,它們最早在什麼時候被人馴化的?它們又是如何遍布全球的呢?
曾經,專家普遍認為大約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類把野貓馴化成家貓。理由是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繪畫上,有家貓的形象。2004年,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吉恩—德尼茲·維涅(Jean-Denis Vigne),在位於地中海的賽普勒斯島,發掘出了人類將貓馴養成寵物的最早證據。在一個狹小的墓坑中,發現一具9500年前的成人遺骨,除石器、貝殼等陪葬品外,在離成人遺骨僅40厘米處,有一隻貓的遺骸。貓的放置,與人的擺放位置一致。人與貓有緊密聯繫的時間由此大大提前。

後來,科學家根據這次考古發現的結果,通過基因分析,再結合對貓的遺傳學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大約在10000年前,在中東「新月沃地」(中東兩河流域及周圍肥沃的土地,因這片地域像月牙形而得名),野貓開始被人類馴化成了家貓。後來,家貓從這一帶被帶到了埃及和賽普勒斯等地。由此開始,人和貓結成了一種特殊的、有意義的聯結。
其實,人類也是最早在中東新月沃地建立起第一個定居地,開始進入了農業文明。貓的馴化與人類定居發生在同時。

再後來,家貓隨著人類遷移的腳步,先是被帶到了歐洲。在法國西南部的一個盆地(古時候屬於古羅馬帝國的疆域),有一座2000多年前的墓碑,上面就刻畫著家貓的形象。很多科學家認為,在古羅馬帝國之前,歐洲就很可能有家貓了。
由於交流不便,家貓在被人馴化後的數千年時間裡,只在歐亞大陸傳播。15世紀到17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人到處冒險探索,發現新世界,人類也進入了大交流時期。家貓就隨著歐洲人的船隻,被帶到全球各地。
三、古人養貓的那些事
貓既溫順乖巧、可愛軟萌、天真無害,又驕傲高冷,無數人拜倒在它的爪下,吸貓成癮,淪為貓奴。
然而,為了融入人類社會,貓也曾做了不少努力。到底是貓主動選擇融入了人類社會,還是人類馴化了貓?其實很難說清。
(一)貓代替狗捉老鼠。
在人們的觀念里,「貓抓老鼠,天經地義」,捉老鼠,似乎是貓的天性天職,其實不然,在人類早期,是用狗來捉老鼠的。
相對於貓來說,狗更早被人類馴化。加上狗的嗅覺靈敏、動作迅速,因此人們早期就用狗來捕鼠。
《呂氏春秋·士容論》中記載了狗捕鼠的故事:齊國有個善於相狗的人,幫鄰居選了一隻狗捕鼠。但是這隻狗卻不抓老鼠。相狗的人就讓鄰居把狗的兩條後腿綁住,讓它動作遲緩,不能抓到其它動物來吃,這隻狗就願意開始捕鼠了。這個記載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人們是用狗捕鼠的,那時還沒有貓捉鼠的事。
在四川省三台縣發掘了漢代崖墓,其中就有狗捉耗子的畫像石。一隻狗蹲坐著,兩眼炯炯有神,嘴裡正叼著一隻肥大的老鼠。狗捕鼠的形象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漢代以後,人們才普遍在家飼養貓。因為家裡空間小,耗子鑽入各種狹小空間和洞中,狗體型大不好抓,而貓體型小巧靈活,加之貓天生喜歡追捕小動物,於是,狗捉老鼠的工作,逐漸被貓搶走。以至於後來,「狗拿耗子」就徹底被認為是多管閒事了。

清代文康的小說《兒女英雄傳》中第一次使用「狗拿耗子」來表示多管閒事:「你這孩子,才叫他娘的狗拿耗子呢!你又懂得幾篇兒是幾篇兒?」由此可見,到了清代,貓已經完全代替狗捕鼠的任務,狗默默退出了捕鼠這一職業。以至於在現在,我們用「狗拿耗子」諷刺他人多管閒事,真是冤枉了狗。
(二)貓代替雞報時。
從貓與人類共同生活起,貓的眼睛就被認為是神奇的存在。早期,人類認為貓的眼睛通靈,因而貓也常用來辟邪。貓的眼睛,不僅擁有美麗迷幻的色彩,還能在黑夜放出幽幽光芒,讓人不自覺地被吸引。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一個用貓眼判斷時間的故事:歐陽修得到一幅畫,畫著一叢牡丹花,花下有隻貓。一天,歐陽修的親家吳正肅來拜訪。吳正肅一看見桌上的畫,就誇讚說:「好畫!畫的是正午牡丹,作者功力不淺啊!」歐陽修十分詫異:「你怎麼知道畫的是正午的牡丹?」吳正肅指著畫上的牡丹,說:「你看,這些花的花瓣是張開的,中午陽光強烈,花的顏色有些發乾。」他又指著牡丹下的貓說:「再看看貓的眼睛,瞳孔眯成一條縫,正是正午時貓瞳孔的樣子。如果畫的是早上,那麼花上帶露水,色澤就滋潤,貓眼的瞳孔也會是圓的了。」

貓的眼睛,瞳孔會在一天中隨著時間而變化。因而,很多畫家,在繪畫過程中,都注重貓眼的獨特畫法,要畫出貓眼的精神和動態。
古人用貓的眼睛變化來判斷時間。將貓眼睛瞳孔的變化與晝夜12個時辰對應,來確定時間,還把它歸納為一首詩歌:
子午卯酉一條線,
寅申巳亥圓如鏡。
辰戌丑未棗兒形,
十二時辰如決定。
貓不僅搶了狗捕鼠的工作,還搶了雞報時的工作。養只貓在家,家中就有了一個「活時鐘」,拎過一隻貓,看看眼睛,就能判斷出大概的時間。
(三)宋代人聘貓回家
宋代大文豪陸游和黃庭堅都是貓奴。黃庭堅《乞貓》詩寫道:「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陸游《贈貓》詩也說道:「鹽裹聘狸奴,常看戲座隅。」
詩中的「蟬銜」「狸奴」,都是宋人對貓的暱稱。詩中記載了他們為了得到心儀的貓,就用魚、鹽作為「聘禮」,將貓隆重地聘請回家。
寵物貓在宋代非常流行,無論是宋人的繪畫,還是詩詞中,貓經常出現。無論是貴族士大夫還是尋常百姓之家,都以養貓為樂。宋代設有專門的寵物市場,裡面售賣貓糧、寵物房,還有寵物美容等服務項目。

宋代想要養貓,有很多種方法,和人交換、去寵物市場買、去找生小貓的人家要等等。和人家要貓,不會白給,而是要用禮品來「聘」。其形式,和聘新娘差不多。
聘貓回家的「聘禮」,通常是一包紅糖、一袋鹽,或者是一尾魚。有些講究的人家,還要挑選一個良辰吉日,風風光光將貓「嫁」出去。
根據宋代「聘貓」的習俗,我們可以看出,貓的地位在宋代非常高。在宋朝人的觀念中,貓已經成了家庭成員,而不只是一隻普通的動物。

經過幾千年的不斷修煉,貓咪們通過改變,成功融入人類社會,其家族也得以不斷繁衍,不必像其它野生動物那樣為生計和繁衍發愁。貓為人類提供了情感慰藉,人類幫助了貓的生存繁衍,可謂兩全其美,各取所需。
擼貓令人爽,一直擼貓一直爽。鏟屎官們欲罷不能,毫無怨言。